囹圄空虚

Helicopter
4 min readMar 21, 2017

--

石田徹也画评

去年在Asian Art Museum看到这位早逝的日本画家的特展,非常震撼。后来在Japan Town的纪伊国买了他的画册。第一次写画评,也是想尝试是否能将感官感受用文字来表述。

社会人或多或少会感知到的微妙的不安感、羞耻感,常常如一丝闪电划过心头,却是最难以直面和陈述。石田徹也透过变形为日常物件的男子、总是投射于他处的人物视线、细腻逼真却在腐坏着的空间与物件等,生动地呈现了这些确凿存在的感受。社会批判性尚是其次,他的荒诞画面,有着直指人心深处潜藏着的恐惧的力量。

囹圄

英文有句俚语说:think outside of the box!盒子作为隐喻,与具有外部强制性意味的桎梏有所不同。被封装又或迷恋于「盒内」,内部因素似乎更主要。石田笔下的主人公常常囹圄于建筑物(如学校、高楼、马路)、交通工具(汽车、飞机、火车),或是日常物件里。又甚至,自身也化为一个盒子,变形为物自我囚禁。这个概念化的「盒」中的他,带着无奈又习以为常的淡然表情,没有挣扎。即使意识到被「盒子化」,却缺乏冲破牢笼的意志与方法,难道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反讽?

暴露·耻

如果囹圄是状态的写照,而加深痛感的莫过于对这种状态的暴露。例如在《接触》和《囚徒》中,身陷囹圄的窘态的「我」,在公共空间的社会目光注视下,无法动弹也无法回避。

又或是那「恬不知耻」的裸体展示,复数的肉身,单数的虚空灵魂。莫名的耻感,陌生又熟悉。

日常·超日常·腐坏

石田画作另一特色是对日常物品极度写实的描绘。日用品、家具、食物…局部都异常精细,手法会让人想起爱画糕点的Wayne Thiebaud。然而与Wayne那个甜蜜世界不同,石田的日常全都呈现着一种被损耗、被消费后的残破,wear and tear,以及被弃置的荒凉感。而画中人,似乎是最大的一件报废品。细腻所赋予的美感,与腐坏形成的对比冲击,令人唏嘘。

异化·孤独

这两个母题大概是石田画作中最浅显的。异化为各种机械并机械地存活着的人;对于「怀抱」的渴望,以至于要异化为物来自我慰藉的人,无不有种诙谐又伤感的意味。

而原本应带来慰藉的性,似乎是另一重压力。虽有欲望,却无满足,横亘于彼此之间的,不是墙壁、不是荒原,而是无法被言说的自我。就如阳痿的不是性器,而是情感传达的无能。于是只有更深的孤独,抱着人偶反而更能表达情感。

自然

石田后期的作品,死亡的气味愈发浓郁。似乎只有自然元素出现在画面,观者才能感受到一丝希望。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两幅他的作品。因为即使孤独、无能、变异、死亡迫在眉睫,依然能有一分自在和安宁,去遐想另一个世界。

--

--

Helicopter
Helicopter

No responses yet